编者按
今日,由清华大学组织开设,吕孝礼、韩国义、孔锋、钟玮、林鸿潮、朱浒、游景然、张巧运等老师主讲的慕课《应急管理的学理基础》正式在“学堂在线”上线。
《应急管理的学理基础》是面向有志于从事本领域研究工作的博士生及高年级硕士生的专业基础课程,直接服务于应急管理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授课教师均是相关学科领域科班出身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课程教学试图帮同学们厘清该学科视角下国内和国外理论脉络和发展趋势,包括核心概念、核心学者、理论观点及争鸣,以及在实务领域产生的影响,也希望能够带领学生领略不同学科视角对于理解应急管理现象的独特贡献和学术魅力。
开课平台:学堂在线
开课时间:2024-04-30 至 2024-07-23
建议先修课程:薛澜、彭宗超等《公共危机管理》
教学团队:
课程章节:
详细介绍:
《危机管理》由吕孝礼老师讲授,课程内容覆盖了危机管理的主要理论脉络和研究概况,指出了政治学、国际关系和公共管理视角中的危机政治、管理和决策等议题的研究脉络。授课内容以总体概论内容导出,随后分别围绕危机诱因分析、研判与决策两个议题展开。在介绍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吕老师概述了主要理论流派,讨论了深化理解危机研究的关键环节,并指出了危机相关概念的不同理解。在危机诱因分析部分,吕老师分别围绕灾难孵化理论、正常事故理论、高可靠性组织理论等梳理了主要脉络和争鸣。在危机研判与决策部分,吕孝礼讲授了个体与群体认知偏误、官僚政治与决策、专家幕僚与决策支持以及经验与类比等议题。
韩国义老师和孔锋老师合作讲授的《灾害的地理学研究》概括介绍了地理学在灾害研究领域的应用和演进。课程首先概述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核心关注点及其学科结构,特别强调了灾害研究的地理学视角。其次,课程深入探讨了灾害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及其发展,包括灾害风险研究、风险分析以及气候变化适应研究的演变。最后,该课程着眼于未来,探讨了灾害地理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日益增长的研究需求。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将获得对灾害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历史脉络、当前关注和发展方向的更全面认识,并为学生在灾害管理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钟玮老师的《公共危机沟通》课程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了公共危机沟通的理论发展与研究现状。课程解读了公共危机沟通的涵义、目标,辨析了其与风险沟通、危机沟通等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课程内容涵盖了公共危机沟通的重要理论及其在研究中的应用。特别地,课程聚焦于应急管理、公共卫生、公共关系、媒体传播这四个与公共危机沟通密切相关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对于每个领域,课程深入探讨了其危机沟通的基础知识、核心理论及其在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包括理论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优势与局限等。此外,通过对现有理论与研究的回顾与总结,课程还对公共危机沟通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课程旨在培养学习者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公共危机沟通及其相关现象,激发对该领域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与创新,从而为学习者在危机沟通领域的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
林鸿潮老师的《紧急权力的正当性与应急法治模式》深入讨论了紧急权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探究了人民服从紧急权力的功利主义理由、紧急权力的不同类型及其合理化和正当化的过程。此外,课程进一步分析了紧急权力与社会信任的构建,以及如何通过法治原则转化紧急权力为合法行为的机制。通过批判性地审视现有的应急法治模式并提出基于反思理性的新程序法,林老师旨在构建一个既能有效应对紧急情况又能保障公民权利和社会正义的法治框架。这门课程将帮助学生理解在危机情况下权力使用的复杂性,以及如何通过法治途径确保紧急权力的适当运用和社会的整体福祉。
朱浒老师的《中国灾害治理体系的历史演变与中华文明的赓续》提供了对中国灾害治理体系的深刻理解。课程讨论了自然史视野下自然与环境的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的非人文化倾向。同时,课程讲述了灾害视野下的中华文明史,包括中国灾荒的历史记录、灾荒对社会的深度影响以及环境变动与经济区转换的关系。此外,课程还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包括积贮观念、仓储系统、济困思想、慈善事业、水利工程、灾害预警、荒政体制及民间赈灾事业的发展。这门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对中国灾害治理传统及其演进过程的知识,认识到这些治理机制如何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中华文明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性。
游景然老师的《组织韧性概念以及对未来研究实践工作的影响》深入探讨了组织韧性的多维概念。课程首先详细回顾了韧性概念在不同学科的发展以及组织韧性的理论的发展历程,包括威胁刚性理论、常规事故理论、高可靠性组织理论、心理资本模型、商业韧性创新模式和供应网络链韧性设计原则等关键理论。同时,课程对组织韧性的定义进行了全面阐述,包括其特征、场景、属性、评估和模型定义,明确了组织韧性的环境背景。本课程强调了组织在面对挑战和变化时,如何通过韧性策略保持其稳定性和发展能力,对于学习如何构建和评估韧性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张巧运老师的《灾难的人类学研究》通过独特的人类学视角探讨灾难及其社会影响。课程讲述了灾难人类学的发展历史、灾难的定义,田野民族志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课程还介绍了人类学对灾难的社会文化肇因、脆弱性、韧性的研究,以及灾害认知和应对的基本路径。通过对灾害风险认知的社会支持和文化逻辑、受灾行为与回应模式的分析,课程深入探讨了灾后恢复重建和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关键人类学问题,包括重建与发展中的权力关系、身份塑造、文化敏感性,以及社会的变迁。这门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灾害研究的新视角,还强调了人类学方法在理解和应对灾害中的重要作用。
参与方式:
访问链接:
应急管理的学理基础 https://www.xuetangx.com/course/thu1201zhangjingrong0318/21341956?channel=i.area.recent_search
直接扫描下图二维码进入小程序学习
内容来源:学堂在线
审核:吕孝礼
编辑:郭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