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version 1.0.1    新闻动态    应急研究与实践前沿8分钟:彭宗超-大数据赋能公众网络情绪研究

编者按

 

中国应急管理50人论坛·届学术论坛升级改版,希望"研究和实践能够更面向真问题,有更多互动;共同体能够回归初心,有更多实质参与"。其中,分论坛报告邀请了业内资深专家用8分钟时间指出该议题的研究前沿和实践需求。本期推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彭宗超教授针对“大数据赋能公众网络情绪研究”议题提出的未来研究前沿。

 

 

视频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yQWT-qiRamJt5I1FgtGZg

 

  以下是整理文稿(下文经专家本人核实):

关于该主题未来前沿性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个人虽然说不好,但是过去也非常关注公众网络情绪风险感知相关的研究。现在我们利用大数据获取数据去做社会心态分析特别方便,当时在疫情刚发生时,靠传统的问卷调查时间来不及,我们就利用大数据,做了及时的“五情大数据“(疫情、医情、政情、民情、舆情)分析,并形成了报告。但是大数据赋能公众网络情绪研究目前还存在三个方面问题,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

首先,利用大数据进行公众网络情绪研究虽然比较快,但是缺陷在于网络空间的公众情绪与现实空间的社会心态不一定完全对应,有可能在投射的过程中存在折射现象,会造成衰减或者放大,这个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因此,我们要具体分析网络情绪与客观社会心态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其次,要进一步研究官民情绪的影响机理。在一个事件发生初期,在网络舆情的监测方面可能没有那么及时,然后舆情严重了才引发了官方的关注和干预,此时就涉及政府的意义构建问题。同时,风险沟通的效果怎么样,是需要做具体分析的,一方面可能是民众的舆情影响了官方的舆情;另一方面,官方舆情又如何影响了民众舆情,其中的影响机制是什么?以及有没有更好的机制呢?这中间可以用意义构建和风险沟通的理论去做深度的研究。

最后在具体的方法上,目前的情感分析研究多停留在“积极/消极/中性”三种情绪上,但现实中的情绪可能更加复杂,中国传统上把情绪划分为“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等),不同研究关注不同的情绪,比如愤怒情绪、羞愧心理等,这些情绪对于风险溢出的影响可能会更大,未来可以去做更加精细化的研究。  

专家简介:彭宗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党委书记,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主任/中国社会风险评估中心主任,目前主要兼任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应急管理等。曾主持并参与各类科研课题数十项,其中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合作主持国家社科特别委托项目1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多项;在国内高水平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以及内部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100余篇;独立和参与合作出版专著、教材、译著20余部;2009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支持计划”等。

 

稿整理:郭文博

审核:吕孝礼、彭宗超

排版:郭文博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应急研究与实践前沿8分钟:彭宗超-大数据赋能公众网络情绪研究

创建时间:2025-03-21 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