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version 1.0.1    新闻动态    中国应急管理报 | 清华,应急管理的22年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应急管理 ,作者应急君)

 

编者按

近日,《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围绕清华大学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议题开展了专访。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薛澜教授,基地主任彭宗超教授,基地副主任吕孝礼长聘副教授,及基地多名毕业生和在校生接受采访。以下为报道全文:

 

提起应急管理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高校

清华大学必须榜上有名

22年的应急管理研究历史

让这所高校在

应急管理学术领域

备受瞩目

 

清华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

有怎样的特色?

应急管理专业前景如何?

“来高校,看应急”栏目的第三站

记者带着网友们的问题,走进

清华大学

 

(以下视频来源于:中国应急管理)

 

 

为了回应网友们的呼声,记者替网友们,向清华教授们问了几个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问题1

 

如果给想要学和正在学应急管理专业的学生一些建议,您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应急管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薛澜:

 

应急管理是一个非常光荣且富有挑战的事业,所以应该有更多年轻人、更多新鲜血液补充到这个行业里来。这个行业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也会不断出现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比如说一些应急指挥的岗位,它可能是综合性较强的,但是对于个人的能力要求更高,这些尤其在应急管理部门,要协调很多其他平行部门。这样的岗位需要具备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比如危机情况下的领导力,这可能是普通教育涉及不到的,这时候就需要在更高层面和不同领域去补充学习。除了领导力,他还涉及综合协调多个行业部门,所以需要懂多行业的知识,这就需要干中学。

 

所以我想这就是应急管理工作非常有吸引力的一点,它总是不断变化,人需要不断地破圈,去探索更多的知识,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挑战。

 

 

更多薛澜教授回答请看视频

 

问题2

 

应急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

 

 

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主任、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彭宗超:

 

我觉得应急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良好。除了应急管理部门以外,相关的其他政府机构或者相关单位,实际上也都有突发事件应急方面的职能。

 

目前来看我们是大应急、大安全的概念,应急管理也融入到了整个国家的安全体系当中,所以应急管理专业或方向在整个公共安全甚至国家安全管理的一些部门里也都有非常好的就业前景

 

 

更多彭宗超教授回答请看视频

 

 

问题3

 

如何看待当前应急管理人才的缺口?

 

 

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

吕孝礼:

 

我们需要看到应急管理作为一个行业还相对比较年轻,在这个发展阶段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也是一个正常现象,这可能在不同行业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

 

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应急管理行业在这个阶段走向专业化的紧迫性,特别是社会各界对这个行业更专业化开展工作的期待越来越高。从这个角度来讲,支撑应急管理体系运转的绝大部分工种的专业人才缺口都很大,核心还是工种和能力的专业化。

 

 

更多吕孝礼教授回答请看视频

问题4

 

为什么来清华读应急管理专业,未来打算做什么工作?来听听清华的学生们怎么说——

 

 

1

2001年起步,

应急基地如何支撑学科建设?

 

清华的应急管理研究一直走在前沿

 

“我们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彭宗超介绍,清华公共管理学院基于当年美国“9·11”事件的一些经验教训进行了危机管理研究,成立了研究小组。后来又积极参与了2003年抗击“非典”相关的研究。

 

2004年,北京市在“非典”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委托清华及公管学院建设北京市18家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应急管理研究基地。

 

 

“最早的时候我们是做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因为危机管理它比较强调最坏的情况。可即便是最坏的情况,也更要面对怎样去做应急处置的难题。”彭宗超回忆起清华公管学院研究应急管理的研究路径。

 

从2004年成立开始,基地的研究方向由危机管理转为聚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随后几年逐渐扩展到风险治理研究等领域。

 

应急基地创始主任和首席专家薛澜教授曾先后三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2019年在第19次集体学习中专门就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议题进行讲解。

 

 

面向国家应急管理重大战略需求,基地多次参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及部委法律、政策及文件的研究和起草工作,参与北京奥运会等大型活动风险评估工作,先后承担“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级重要课题项目等百余个,发表一系列高水平中英文论文,出版《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 等受业内好评的一系列学术专著……

 

2020年,清华是国内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开设应急管理二级学科的首批学校之一。

 

根据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关于加强应急管理专业方向建设的通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专门设立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双证)应急管理方向。

 

 

深耕应急管理领域多年探索研究,作为“大脑”“智库”的基地在学术研究中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形成了扎实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基础,为国内外党政机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输送了大量应急管理专业人才。

 

目前,清华大学有两种应急管理专业方向硕士类型,一种是全日制学术硕士,一种是在职专业硕士(MPA),均下设在公共管理学院。

 

同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还招收应急管理方向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目前共培养了数百名硕博士和博士后研究人员。

 

 

 

2

学术、实践结合

如何让经验知识编码化?

 

多位应急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表示,灾害的突发性、极端性、难以预测性,让探寻规律的难度呈几何倍数增长。

 

“风险永远走在人类进步的前面。”薛澜反复强调这句话,“要从事科学研究,非常重要的是实验的可重复性,但应急管理重复不了,也无法预知。加上一些事故灾难,也很难让学生去现场参与实践,所以在应用性上它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增强实践性应用性、探寻应急管理规律一直是应急管理领域的共同课题,也是人们对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期待。

 

即使是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清华也注重实践性、应用性的教学。

 

“博士注重理论和学术培养,因为他们毕业后大部分都要从事相关的学术研究或者要去做应急管理方面专业的教师,所以要培养他们的理论前沿性、创新性。当然,应急管理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也特别鼓励他们在培养过程里要到实践部门去实习,去发现真问题。”彭宗超介绍,硕士层面非常注重应用性培养,除了传授应急管理方面前沿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方法,增强学生对实践问题的把握。

 

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多年来不断开展应用性探索——

 

对某一重大事故或事件进行案例研究,通过研究事故或灾难演化过程进行全方位分析、评估、研讨、模拟、总结;开发设计自然灾害、社会突发事件等项目案例,让学生全程参与其中,以相关部门领导者身份角色开展决策、部署工作;与地方党政机关开展合作,在干部培训、课程设计、探讨交流中挖掘应急管理的现实难题和实践经验,将这些探索研究赋能于课程体系中。

 

2023年6月,吕孝礼在《公共管理》MPA课程开展以“应急资金分配”为题的情景模拟演练即时反馈探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博士毕业生徐浩,现任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助理教授。他表示自己在校期间,得到学校、学院、基地提供的大量实践机会,为当前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方向博士后出站孙磊现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副研究员,从事应急管理相关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校期间,他通过参与和承担科研项目、到社区开展风险调查等,对“个体和家庭应急能力”、“社区韧性与风险治理”等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至今还在关注和研究。

 

2023年8月,清华与中央党校、中国疾控中心合作为来自国家、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业技术骨干设计了专家决策支持场景的情景模拟演练。

 

 

“MPA很多学生是应急管理行业的从业者,所以他们其实是带着问题来的。”吕孝礼介绍,清华应急管理方向MPA是以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研究探寻应急管理规律,为应急管理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培养能高效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高水平专业化应用性人才。

 

山东东营消防支队政治部主任温林朋在读清华应急管理方向MPA。谈起报考初衷,他坦言当队伍基层主官很多年,也因为一直在基层,所以感到知识层面需要进一步提升。“学习后,感到视野拓宽了,对于应急管理工作也有了更高层面的认识,对实际工作帮助挺大的。”

 

基地还聘请了一批海内外知名专家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也聘请了一些专业领域的学者担任专兼职研究人员,为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撑。

 

同时,应急管理研究基地连续多年组织中国应急管理五十人论坛、青年分论坛及暑期学校等特色活动,聚焦当前中国风险治理和应急管理现实问题,搭建国内应急管理领域重要的学术交流和实践平台。

 

第十届“中国应急管理五十人论坛”现场

 

“其实我们就是想通过这些活动,把来自于不同学科视角的国内外专家召集起来,把青年学生聚集在一起,让最前沿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同时推动应急管理研究和实践工作。”吕孝礼介绍。

 

 

 

3

跨学科融合

应急管理需要哪些人才?

 

应急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因此,要不要建立应急管理一级学科、如何更好跨学科等问题一直在领域内被积极探讨。

 

“一级学科需要系统的知识体系作为基础,下面有相关的分支,然后再分二级学科。应急管理领域的特点是综合性特别强,所以很难形成一个和外界不相关的独立知识体系。从认识风险来源、演变规律开始,我们就需要自然科学及其他各领域知识。在预防风险方面,会涉及很多工程技术领域的知识。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需要组织、管理方面的能力。所以应急管理比较难独立成为一个一级学科,如果有的话也可以是一个学科群的概念。”薛澜说。

 

在谈论跨学科问题时,薛澜反复强调,跨学科的前提是把自己精专的领域打好扎实基础。“如果一个在生产一线的安全管理人员对生产流程不熟悉,对生产安全事故可能发生哪些风险不了解,他是不合格的。所以跨学科的前提是要对自己的专业领域非常熟悉。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学习其他领域的工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方向硕士郑吟秋本科学的是外文,她坦言,自己的学科背景和应急管理跨度较大,学科交叉过程中有“身份危机”的感觉,一开始比较困惑。后来在逐渐学习应急管理知识和研究过程中,感受到了跨专业的优势。毕业后,她计划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防灾减灾的部门就职。

 

 

彭宗超介绍,由于应急管理涉及很多不同的学科,也特别需要综合性管理人才,所以清华大学应急管理二级学科的人才培养重心也是偏综合性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方向博士后谢予昭本科保险学,硕士和博士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方向博士曹天成本科软件工程,硕士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

 

面对大跨度的专业转型,学生们本人都觉得之前学到的知识,在更好地应用到应急管理专业中——

 

学软件工程的曹天成如今用自然语言处理、音频识别等软件工程技术,解析110接警过程,进行话语策略分析。谢予昭现在利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知识研究风险决策、灾害救助。

 

2022年8月到10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曹天成在110指挥中心开展接处警田野调查工作,亲历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全过程。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方向博士后孔锋,目前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相关课程。硕博期间,他读的是自然灾害学专业。如今他把这些知识综合运用到农村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和教学。

 

孙磊认为,从学科发展来看,应急管理学科放在公共管理下面作为二级学科建设,有其必然性。未来的学科建设应该注重多重对话。第一,注重“理论—实践对话”,强化研学致用。第二,注重“科际对话”,从其他传统学科汲取营养,交叉融合,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研究空间。第三,注重“多主体对话”,重视市场、社会等其他主体应急响应规律,服务“全社会参与的应急工作格局”构建。

 

 

4

人才缺口大

谁来加入应急管理队伍?

 

 

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代表提出一个数据——我国应急管理系统人才缺口在40万人左右,工矿商贸领域应急管理人才缺口在200万人左右,应急管理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缺口更大

 

在薛澜看来,应急管理人才的稀缺不止是在系统内部,应急能力具备也应涉及更广的范围。不同层级、不同领域需要的人才类型不同,培养渠道也要多元化。

 

纵向上,培养水平需要不断提升。横向上,学习应急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学科越来越融合,才能不断补上各类应急专业人才的缺口。

 

吕孝礼认为,应急管理领域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行业,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有一个暴增的阶段,这是正常现象。

 

彭宗超认为,学应急管理专业是可以受益终身的,无论未来做不做应急管理,学到的应急管理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都可以运用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好一旦遇到危机事件的预防准备。

 

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应急管理大学(筹)等高校老师反映,目前报考应急管理专业的学生明显增多。但舆论对就业问题的担忧,也有不小的声量。

 

一些网友提出疑问,在人才短缺的情况下,很多应急管理专业的学生依然找不到对口工作是为什么?

 

薛澜认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信息还不够通畅,求职的人和需求岗位之间没有对上。

 

薛澜感慨:“另外一种情况也不可回避,就是应急管理是一个非常光荣,但是也比较艰苦的行业,可以说是最光荣的逆行者。有危险的时候,大家都在躲避撤离,但应急管理一线工作人员就要迎着危险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能够让全社会来关注这些为我们社会的平安发展承担责任的人,怎么样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好更安全的工作条件,让他们的收入跟他们的付出相匹配,让这个职业有足够的吸引力。”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繁发生。随着全球变暖加剧,自然灾害的风险挑战将愈加严峻。

 

“我们永远要对大自然、对应急管理领域怀着敬畏之心。不要觉得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科技进步,我们什么都可以做就肆无忌惮了。千万别忘了,大自然总会以他出其不意的方式告诉你,‘我比你走在前面’。新的风险出来了,原有的方式解决不了。所以要永远保持敬畏之心,永远去学习,去不断实践,才能改进我们的应对。”

 

薛澜呼吁,“以后面临的各种突发事件种类,可能是现在想象不到的。未来,可能也是需要我们全社会来应对的,所以需要全社会都有这种能力。”

 

 

 

视频由中国应急管理报新媒体中心

中国搜索联合制作

 

图文来源:中国应急管理公众号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中国应急管理报 | 清华,应急管理的22年

创建时间:2023-11-17 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