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version 1.0.1    新闻动态    转载|听见心声:儿科诊室里的爱与期待——写于388声未尽的关切之后

 

在一个普通的儿科诊室里,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发烧的孩子,欲言又止。她想问的不仅仅是"这个药要吃几天",更想知道"孩子这样的情况严重吗"、"以后该怎么预防"。但在紧张的诊疗气氛中,这些话常常化作一声轻轻的叹息,或是一个欲言又止的眼神。

这个场景,或许正是千千万万个医患瞬间的缩影。在一项由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楠教授最新发表的研究中,研究者们通过分析60个真实的儿科诊疗视频,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

  • 在短短5分钟的诊疗过程中

  • 照护者平均会表达6-7次关切

  • 但其中近1/3的关切未能得到充分的回应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关于"表达"与"倾听"的动人故事。

 

未说出口的内心关切

想象一下,当我们带着生病的孩子去医院,内心总是充满各种担忧。研究发现,这些担忧往往以一种微妙的方式表达:

92.5%的情感关切都是通过间接方式传达的

这就像一场精妙的"暗号游戏":

"医生,他这两天晚上都睡得不太安稳..."

——这不仅仅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更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病情的深深忧虑。

 

"上次感冒也是这样开始的..."

——这看似是在描述病史,实则暗含着对病情反复的焦虑。

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用这样委婉的方式表达关切?这或许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的基因,也可能是因为在医疗场景下,我们不自觉地保持着某种"客气"。但研究告诉我们,这种间接表达方式可能会让医生难以准确把握患者的真实需求。

 

被听见的力量

68.8%的关切得到医生实质性回应

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数字。当医生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关切信号,并给予专业而温暖的回应时,诊疗过程就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这确实会让人担心。不过在感冒期间,孩子暂时没有胃口是很常见的。让我们一起看看,除了治疗感冒,还能怎样帮助他慢慢恢复食欲..."

这样的对话,不仅传递了专业信息,更传递了理解和支持。它让焦虑的家长感受到:我的担忧被听见了,我的关切是有价值的。

 

诊室里未尽的对话

31.2%的关切未能得到充分回应

这些"未尽的对话",往往发生在:

  • 病情说明的间隙

  • 开具处方的过程中

  • 诊疗即将结束时

这就像一部电影中的空白帧,虽然短暂,却可能影响整个观影体验。当一个关切没有得到回应时,它不会简单地消失,而是可能演变成更深的困惑和焦虑。

 

走向更温暖的医患关系

这项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医患沟通,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要构建更温暖的医患关系,我们需要:

对医生而言

  • 培养"第三只耳朵",倾听言语背后的情感

  • 在繁忙的工作中,给予每一个关切适当的关注

  • 用专业和温度,化解家长的焦虑

对家长而言

  • 学会更清晰地表达关切

  • 相信自己的担忧是有价值的

  • 与医生建立更开放的沟通

 

余音

在那个普通的儿科诊室里,每一次诊疗都是一个微小却重要的故事。当医生能够倾听和回应家长的关切时,当家长能够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担忧时,医患之间就会搭建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每一个被听见的关切,都是构建信任的基石。"

——研究者·王楠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医患关系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温度。毕竟,在治愈疾病的同时,治愈心灵同样重要。当关切遇见倾听,希望就在眼前。

参考文献:

Wang, N. C. (2024). Understanding Family Caregiver’s Self-Initiated Expressions of Concern: Prevalence, Content, Emotional Implication, and Opportunity for Doctor’s Empathic Responses in Chinese Pediatric Primary Care. Health Communication, 1–11. 

 

本文内容主要基于上述发表在Health Communication的最新研究。这项由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楠教授完成的研究,首次系统地记录和分析了儿科诊疗中家属的关切表达模式,为我们揭示了医患沟通中那些细微却重要的瞬间,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医患关系中的温度,也为构建更温暖的医疗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本文推送的文献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80/10410236.2024.2419701.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楠C说"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转载|听见心声:儿科诊室里的爱与期待——写于388声未尽的关切之后

创建时间:2024-11-18 15:30